嵇康,字叔夜,三国时期曹魏著名的思想家、音乐家、文学家,名列“竹林七贤”之一。
提前嵇康,我们会想起他跟山涛的绝交书《与山巨源绝交书》,会想起他在刑场上当众弹奏《广陵散》,并宣布“《广陵散》从此绝矣”。
刑场上的他尚能冷静面对自己的死亡,可是临刑前在狱中写给儿子的家书却透露出几分无奈和不舍。
他临终前写给儿子的《家诫》,行文不怎么讲究。但在不够考究的文字背后,我们看到了一片深沉的关心。
知道自己即将赴死的嵇康,好像恨不得把自己此生学到的所有经验教训,都一股脑的告诉儿子,教他立志,谨小慎微,远离小人,处理职场关系,适量饮酒……整篇家书语重心长,满满的担忧透着父亲的不舍和关爱。
01
人无志,非人也。但君子用心,所欲准行。
自当量其善者,必拟议而后动。
若志之所之,则口与心誓,守死无二。
《家诫》全文开篇就在强调了立志和守志的重要性。
大意是说,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,就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。君子在行动前,会事先衡量事物的好坏,慎重考虑后再行动。一旦确定了志向,就要坚定不移地去实现它,即使牺牲生命也在所不惜。
《论语》记载孔子一生言语,有16次谈及“志”这个问题,其中最为人熟知的,莫过于“三军可夺帅也,匹夫不可夺志也”。到了嵇康这里,志向更是成为了“人之所以为人”的根本。
然而,立志并非易事,它需要我们用心去思考、去选择。正如古人所言,“君子用心,所欲准行。”立志之前,我们必须深思熟虑,明确自己的目标和追求。
当我们确定了志向之后,更要守志,要坚定不移地追求它,无论遇到多少困难和挑战,都要保持对志向的忠诚和执着。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决心,是我们实现志向的关键所在。
02
所居长吏,但宜敬之而已矣。
不当极亲密,不宜数往,往当有时。
其有众人,又不当独在后,又不当宿留。
关于怎么和领导打交道,嵇康也提出了自己的见解。
大概意思是,对于自己的长官(领导),你应当表示尊敬,但不应过于亲近,也不应频繁地去拜访他,如果要去,也要有恰当的理由,找好时机、控制好时间。如果和众人一起去,不要一个人留在最后,更不应该在他那里留宿。
为什么这样说呢?因为领导喜欢问一些外面的事情,如果正好遇上检举揭发的事,难免有人会怀疑埋怨你,你将会解释不清。只有行事谨慎,少说话,才能避免免招致怨恨和责备。
人与人之间的交往,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分寸。尤其是领导下级之间的关系,过分亲密可能会模糊界限,导致关系的失衡。
因此,往来之时,应把握好时机,既不过于冷淡,也不过于热情,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和误解。
03
不须作小小卑恭,当大谦裕;
不须作小小廉耻,当全大让。
没必要拘于小小的卑微恭敬,应当在大处谦虚容人;没必要在意细枝末节的廉耻,而应当在更大的范围内实践和体现谦让的美德。
真正的谦逊并非表面上的卑躬屈膝、唯唯诺诺,而是一种内心的宽广与包容。真正的大度宽容也不是微末的廉耻之心,而是在重要的、关键的时刻能够体现出真正的谦让精神,比如说在大义面前让出生的机会。
传统文化中常常会有一些小大的对比,例如:莫以小怨忘大德,莫以小嫌生大隙;不以微瑕掩大瑜,不以小失弃大德;勿因小利失大义,勿因小失损大节。
为人处世,在一些小问题、小事情上出错不算什么,关键是在大是大非、在原则性问题上坚守自我,不走岔路。
我们应当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行为和内心修养,而不仅仅是表面的、小范围的礼节性行为。
04
又愦不须离搂,强劝人酒,不饮自已;
若人来劝己,辄当为持之,勿请勿逆也;
见醉薰薰便止,慎不当至困醉,不能自裁也。
别人喝醉后不要再纠缠他,强行劝酒,不喝就罢了。如果人家劝你,那就端杯共饮,不必拒绝。醉意上来时就停下来,注意不要喝到大醉,失去理智。
《世说新语》记载:“嵇叔夜(嵇康字)之为人也,岩岩若孤松之独立;其醉也,巍峨若玉山之将崩。”
毫无疑问,嵇康是爱酒的,“竹林七贤”里大多数人也都是爱饮酒的。史书中有阮籍酒后驾车狂奔、刘伶喝醉不穿衣服等等记载,似乎喝酒最能展示“竹林七贤”肆意酣畅的风采。
但即使如此,嵇康还是在家书劝诫儿子适量饮酒,并给儿子订立了几条饮酒原则:不要劝别人酒,要喝自己喝;别人劝自己酒,能喝就直接喝;感觉有醉意就要停,千万不要喝到大醉,无法自控。
由此可见,嵇康作为一位父亲,对儿子嵇绍深沉的爱与关怀,这种爱与关怀体现在他临刑前所写的《家诫》中。
这份遗嘱不仅是对儿子未来的担忧与期望,更是嵇康深沉父爱的体现。他深知人世艰辛、世道险恶,因此不愿让儿子重蹈自己的覆辙,希望他能过上平安、稳定的生活。